眼動追蹤研究典範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一種依據受試者眼睛觀看的內容,動態呈現內容的方式。依據凝視點位置,呈現一定範圍內之內容,而在範圍外則予以遮蔽內容(見圖1)。
特過此實驗典範,可以測量受試者的知覺廣度(perceptual span)。當移動視窗的範圍大於知覺廣度時,則受試者的行為不會受到影響;相反的,當移動視窗的範圍小於知覺廣度時,則受者的行為會受到影響。藉由調整移動視窗的大小,可以測量出知覺廣度的範圍。
此研究典範是由McConkie與Rayner(1975)提出,用以研究閱讀時的知覺範圍的廣度。
一種依據受試者眼睛觀看的內容,動態呈現內容的方式。依據凝視點位置,遮蔽一定範圍內之內容,而在範圍外則予以呈現內容(見圖2)。
特過此研究典範,可以測量受試者認知處理訊息的時間。當移動遮蔽出現的時間早於受試者完成認知處理訊息的時間時,受試者的行為會受到影響;相反的,當移動遮蔽出現的時間晚於受試者完成認知處理訊息的時間時,受試者的行為者會受到影響。藉由調整移動遮蔽出現的時間,可以測量認知處理凝視點上的訊息所需要的時間。
此研究典範是由Rayner與Bertera(1979)提出,用以研究閱讀時,認知處理凝視點上的訊息所需要的時間。
一種依據受試者眼睛觀看的內容,動態呈現內容的方式。當受試者的注視點越過邊界時,則立即改變呈現的內容。例如在一個句子選定一個目標單詞,先替換成其他內容(可能是不相關的單詞或是同音字),當受試者的注視點越過邊界時,立即將目標單詞替換回來。
透過此研究典範,可以測量知覺廣度或是餘光的視覺刺激是否對認知處理有影響。
此研究典範是由Rayner(1975)提出,用以研究閱讀時,餘光出現的字是否對閱讀有影響。
一種發展用來測量個體對刺激之注意力是否有偏誤的現象,其原理是會給予個體不同類型的刺激(如圖像或字詞),而刺激可能是中性、正向、負面的類型,當刺激結束後會出現圓點,受試者會被要求在圓點出現時,盡快的按按鈕。藉由按按鈕的反應時間,得知個體是否因為受到刺激注意力偏誤的影響,而出現不同的反應時間。
Mogg、Millar及Bradley(2000)調整點探針作業用眼動追蹤的技術來測量注意力偏誤,其流程為:
畫面中央出現十字凝視刺激(1000毫秒)
畫面出現左右兩張圖像(1000毫秒)
在其中一張圖像的位置出現三角形的符號(1100毫秒)
受試者被要求要盡快的依據三角形出現的位置,按按鈕指出三角形是出現在左邊還右邊
偏誤的測量指標為:按按鈕的反應時間、初始注視的方向、注視的延遲時間
Bradley等人(2016)將指標區分為:
orienting bias
初始凝視的方向
初始凝視的速度
delayed-disengagement
初始凝視時間
maintenance bias
每一種類型刺激的凝視時間加總
每一種類型刺激的凝視頻率
逆向跳視任務就像眼動追蹤版本的黑白配遊戲,當螢幕上的圓點跳到左方或右方時,眼睛要往相反的方向看。因為眼睛要往相反的方向看,因此可檢測出個體對抑制跳視反應的控制狀況,而跳視主要是由額葉(frontal lobe)控制,所以透過此研究典範可測出額葉是否有狀況。
讓受試者眼睛注視一個移動的目標物,平緩追蹤是非對稱的,大部分的人與靈長類對於水平移動的目標物相比垂直的目標物,平緩追蹤的表現會更好,另外向下相比向上的表現也更好。
平緩追蹤缺陷與一些疾病或是狀態有關,例如:思覺失調症、自閉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物質濫用、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