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視路徑分析
掃視路徑是眼動歷程中一系列掃視與凝視的組合序列,該詞最早的使用源自於Noton與Stark (1971)的研究,他們發現掃視路徑與認知歷程上有很重要的關聯,隨著他們的研究提出了掃視路徑理論(scanpath theory),關於掃視路徑的研究蓬勃發展,分析掃視路徑的方式也相繼的發展出來,其分析掃視路徑的方法可大致分為三大類,比較(comparison)分析、轉換(transition)分析、模式(pattern)分析
比較型的分析方式是比較掃視路徑間的差異或是相似程度,如字串編輯距離(Brandt & Stark, 1997; Foulsham & Kingstone, 2013; Foulsham & Underwood, 2008; Harding & Bloj, 2010; Underwood, Foulsham, & Humphrey, 2009)與ScanMatch(Cristino, Mathôt, Theeuwes, & Gilchrist, 2010);轉換型的分析方式是找出AOI之間狀態的關係,如eSeeTrack(Tsang, Tory, Swindells, 2010)與馬可夫模型(Chuk, Chan, & Hsiao, 2014);模式比對型是用於發現掃視路徑之間,有哪些相同的掃視模式,如循序樣式探勘(Hejmady & Narayanan, 2012)與T-pattern detection(Burmester & Mast, 2010)。 關於掃視路徑理論的研究,Foulsham與Underwood (2008),發現同一受試者觀看圖片兩次之間的相似性大於不同受試者觀看同一圖片的相似性。Foulsham等人(2012)擴展了掃視路徑理論研究,加入了多個掃視路徑維度資訊,例如:掃視方向、形狀、凝視時間的相似性,在同一受試者的相似性大於多受試者的比較,發現掃視的方向、凝視時間、凝視位置、形狀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掃視路徑分析在認知歷程上有很大的相關性。
比較分析
字串編輯距離
ScanMatch
轉換分析
eSeeTrack
馬可夫模型
模式分析
循序樣式探勘
T-pattern detection
Last updated